納米撲克

 

設計這副撲克的原因是為了解決在荒島上遇到的另一個大問題—孤寂,所以任何留在荒島上的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一些娛樂,而這副撲克就能夠擔當這個重要的角色,除了這個用處之外,撲克還寫上一些求生或勵志的句子,用作指導或鼔勵落難者,令落難者避免意志消沉。

為了吸引飛機或船隻的注意,故此撲克上面塗有一層反光的物質,使光線能夠在撲克上反射,令撲克的表面變得非常豔麗。

彩虹效應


撲克上的反光物質是應用了彩虹效應。彩虹效應能令物體能夠在外表上呈現出十分豔麗、像彩虹一樣有七彩的顏色。科學家也開始從蝴蝶的構造顏色(structural color) 作研究,原來蝴蝶的蝶彩基本上是因為蝶翼表面擁有頗具代表性的多層鱗次櫛比構造(multi-layer scale structure) ,隨著射入光線角度的改變而呈現不同的顏色。這種多層構造稱為蝴蝶鱗片(butterfly scale)。

由於蝴蝶鱗片每一層鱗片的大小、厚薄及層間距離都不相同,所以就會出現多角度的反射光。每一個蝴蝶鱗片的大小大約只有75納米寬、200納米,它們的距離非常微小,但都仍然可以把光折射,比目前已知的高分子折射率還要高。

在蝶翼內部比較深的地方,區間的尺寸有可能不同,也就是說它的折射率有所不同,這樣會造成光在傳播的過程中,某一段區間的光線折射較強,那就會在一個區域來回振盪,形成光駐波,我們可想像是納米區域將一些光捕捉。這就可以解釋為甚麼我們可以在陰暗的地方都可現蝴蝶的翅膀閃閃發光,其實是因為蝶翼的光子帶結構把光捕住了!
在日本,紡織公司研發出一種布科,它採用一種斷面扁平的纖維(就像寬扁的麵條) ,經過加撚扭轉以後再去纖造,模位出碟彩的亮麗效應。這種織法的理是將扁平的纖維以垂直與水平交互相排列的方式,造成入射光重複反射,以減少直接的反射,使織物圼現蝶翼的深色效應(deep-colouring)。

所以只要將撲克的組織加以扭轉後,使紙張裏的纖維每一個角度都不同,令紙張上面都呈現彩虹效應,還可以在微小的納米粒子表面做出類似蝶翼表面的納米凹洞陣列,使光線能夠被捕捉在表面,就能永遠都看到納米粒子都是閃亮的。 (資料來源:奈米,不是啥稀米)

以下是在撲克上的句子,一共有五十二句,即是每一張牌有一句:

遇到危險時可用隱形布保護自己
可用藥箱作盾牌之用
在失事地點要明顯留下記號,指出移動的方向
不要過份依靠隱形布,因為有些獵物是用嗅覺獵食的
接我們上去的肢體信號是站起來,雙手向上
要節省用水,並要隨時尋找水源
不是所有植物、海洋生物都可供人類食用
不要將物品磨成碎狀,否則會很容易燃著
必須每天寫下求生日誌
岩壁的裂縫或外露處,可以尋找到水源
可將木頭堆成小金字塔型做營火
缺乏食水時,不要吃太多食物,因為消化時需要大量水分
河流湍急時,可折下兩根筆直的樹枝做成柺杖,支撐在左右兩側來通過急流
當口渴時,可把仙人掌把表皮去掉,將莖的內部放進口內嚼一嚼
要小心被動物偷襲
在荒島時要小心保護自己的身體
在荒島時,不要讓火種熄滅
若斬開藤蔓植物時,發現流出白色的汁液,千萬不要碰,因為這是有毒的
將木頭削尖,放在木頭的凹槽內,快速移動就會生火
當食魚前,要把魚的內臓先除去,才可食用
在搭建野外臨時住所的首要條件是安全和乾燥
火山爆發時,應該走一些沒有凹陷的道路
在被毒蛇咬過的位置朝心藏方向,距離十公分的地方綁上繩子或手帕,不能綁得太緊,要有兩隻手指的鬆度,讓血能通過
在遇難後,當務之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找到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
遇到蜂羣攻擊時,可裝成樹木來欺騙他
可使用細繩渡過獨木橋
可以從樹葉中提取水分
求生者要把求生原則放在人到原則前面
把落葉、木屑、衣物弄碎,棉屑和紙屑聚在一起較易著火
在求生時,要吸收足夠的鹽分
露宿前要在太陽還高時準備妥當
睡覺時可將不穿的衣服鋪在地面
太陽升起的那一邊,就是東面
顏色深的衣料和紙片較易吸熱燃燒
SOS 的信號是---...---
要用紗布包好傷口
當雲層變低時,表示即將下雨
水往低處流,低處的山谷,才會有水源
可用石頭大力敲打河邊的石頭,震暈魚群,方便 徒手捉魚
可用納米濾水樽將水再浄化
不要脫光身上的衣服,這只會令大量汗水流失
如果吹的是東風,表示颱風正朝著這裡而來
屈膝走下坡,身體不易疲勞
塑膠布可防止地面上的寒氣
砍兩次夾角約九十度樹尾端綁上樹枝,可減少衝擊力
要盡量保持身體的體溫
可將萬字夾弄成魚鈎,作釣魚之用
缺水時可斬開一些竹子或藤蔓植物,它們內有大量水分
在行一些濕滑的地時,要小心
以體溫烘乾濕的火柴
若有飛機經過,可躺下來以示需要醫療援助
要努力地生存下去